膽結石手術|膽結石手術、方式、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、膽結石預防
膽結石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,在台灣成年人發生率約10-15%。本文將從醫學專業角度,系統性探討膽結石的檢查方式、手術適應症、手術類型、術後照護及預防策略,提供完整醫療資訊。
膽結石概述
膽結石是指在膽囊或膽管內形成的固體結晶物質,主要成分為膽固醇(約80%)或膽紅素鈣鹽(約20%)。膽囊是位於肝臟下方的梨形器官,主要功能為儲存與濃縮膽汁。當膽汁成分失衡時,可能形成結石,其大小從沙粒狀到高爾夫球狀不等。
膽結石檢查方式
1. 腹部超音波檢查
腹部超音波是診斷膽結石的首選工具,其敏感度達95%以上。此檢查無輻射、非侵入性,可清楚顯示膽囊壁厚度、結石數量與大小,同時評估膽管擴張情形。檢查前需空腹8小時以確保膽囊充盈。
2. 電腦斷層掃描(CT)
CT對鈣化結石的偵測率約75-85%,主要用於評估併發症如膽囊炎、膿瘍或懷疑惡性病變時。其優勢在於能同時評估周邊器官狀況,但對非鈣化結石的敏感度較低。
3. 磁振膽胰管造影(MRCP)
MRCP不需顯影劑即可清晰顯示膽管系統,是評估膽管結石的金標準,準確率達90-95%。特別適用於疑似總膽管結石但超音波未確診的病例,或術前評估膽管解剖結構。
4.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(ERCP)
ERCP兼具診斷與治療功能,能直接取出膽管結石。但因屬侵入性檢查,有3-5%併發症風險(如胰臟炎、出血),通常僅在高度懷疑膽管結石且需立即處置時採用。
5. 肝膽閃爍掃描(HIDA scan)
透過放射性追蹤劑評估膽囊功能,主要用於診斷膽囊運動功能障礙(biliary dyskinesia)。若膽囊排出分數(EF)低於35%,可能需考慮手術治療。
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?
無症狀膽結石
約60-80%膽結石患者終生無症狀。目前國際指引建議無症狀膽結石不需預防性手術,除非有以下特殊情況:
- 合併膽囊息肉大於1公分
- 瓷化膽囊(porcelain gallbladder)
- 溶血性疾病患者(如鐮刀型貧血)
- 器官移植後需長期免疫抑制者
有症狀膽結石
當出現膽絞痛(biliary colic)或併發症時,建議手術治療:
- 典型膽絞痛:右上腹劇痛持續30分鐘至數小時,常放射至右肩胛,多發生於飯後尤其油膩飲食後
- 急性膽囊炎:持續腹痛合併發燒、墨菲氏徵象(Murphys sign)陽性
- 膽管炎:夏科氏三聯徵(Charcots triad)-腹痛、黃疸、發燒
- 膽石性胰臟炎
非手術治療選項
以下情況可考慮非手術治療,但復發率高達50%以上:
- 口服膽酸溶解療法(ursodeoxycholic acid):僅適用於小於5mm的純膽固醇結石,需長期服藥(6-24個月)
- 體外震波碎石術(ESWL):配合膽酸治療,適用於單顆小於2公分結石
膽結石手術詳解
1.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(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)
目前標準治療方式,佔所有膽囊手術90%以上。優點包括:
- 微創手術,僅需3-4個0.5-1公分小切口
- 術後疼痛輕、恢復快(通常住院1-2天)
- 併發症率低於2%
手術步驟:建立氣腹後,分離膽囊管與膽囊動脈,確認膽管解剖後切除膽囊。術中常規執行膽管攝影(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)以排除膽管結石。
2. 單孔腹腔鏡手術(Single-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)
透過單一肚臍切口完成,美容效果更佳,但技術要求高,手術時間較長,不適合複雜病例。
3. 機器人輔助手術(Robotic-assisted surgery)
提供3D視野與更靈活器械操作,適用於特殊解剖困難病例,但成本較高。
4. 開腹膽囊切除術(Open cholecystectomy)
適用於:
- 嚴重發炎黏連致腹腔鏡困難
- 懷疑惡性腫瘤
- 合併肝硬化門脈高壓
需較大右上腹切口,恢復期約4-6週。
術中膽管損傷預防
膽管損傷是嚴重併發症(發生率0.3-0.5%),預防關鍵:
- 嚴格遵循「Critical View of Safety」原則:確認僅膽囊管與膽囊動脈進入膽囊
- 遇解剖不清時果斷轉開腹手術
- 術中膽管攝影輔助
術後照護與注意事項
短期照護
- 術後24小時內監測生命徵象
- 逐步恢復飲食(術後4小時可飲水,無嘔吐則進展至軟質食物)
- 傷口照護:保持乾燥,7-10天拆線
- 術後1週內避免劇烈活動
長期適應
多數患者術後生活品質改善,但約5-15%可能出現「膽囊切除後症候群」(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),症狀包括:
- 持續上腹不適
- 脂肪消化不良
- 腹瀉(因膽汁持續流入腸道)
建議術後初期採取低脂飲食,逐步增加脂肪攝取。若症狀持續需進一步檢查排除膽管殘留結石或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。
膽結石預防策略
飲食調整
- 規律飲食:避免長時間空腹導致膽汁滯留
- 適量脂肪攝取:極低脂飲食反而增加結石風險
- 高纖飲食:蔬菜、水果、全穀類
- 限制精製糖與高升糖指數食物
- 適量咖啡可能具保護作用
體重管理
肥胖(尤其BMI>30)是主要風險因子,但快速減重(>1.5kg/週)會增加膽固醇分泌,推薦每週減重0.5-1公斤。減重手術患者建議術前後使用ursodeoxycholic acid預防。
藥物預防
- Ursodeoxycholic acid:用於高風險族群(如快速減重、長期TPN)
- Statins類藥物:可能降低膽固醇結石形成
運動與生活型態
規律中等強度運動可降低20-30%膽結石風險,機制可能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及膽囊收縮功能有關。
特殊族群考量
孕婦膽結石
妊娠期雌激素增加會提高膽結石風險。無症狀者通常觀察,有症狀者:
- 第一孕期:盡量保守治療,必要時可考慮手術
- 第二孕期:最適合手術時機
- 第三孕期:優先藥物控制,若需手術偏好開腹方式
兒童膽結石
較少見,多與溶血性疾病、TPN或遺傳代謝異常有關。無症狀者可觀察,有症狀建議手術,通常12歲以上可行腹腔鏡手術。
老年人膽結石
手術風險評估需更謹慎,但年齡本身不應是禁忌症。合併嚴重內科疾病者可考慮膽囊引流術(cholecystostomy)暫時緩解急性發炎。
結石百科團隊溫馨提醒:膽結石治療需個體化評估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有症狀膽結石的標準治療,技術成熟且安全性高。無症狀患者多可觀察,但需注意高風險特徵。預防勝於治療,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是減少膽結石形成的根本之道。患者應與醫師充分討論,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。
Leave a Reply